近日,漢臺區紅十字會來了一對七旬夫妻,在咨詢了相關事宜后,他們雙雙簽下遺體器官捐獻志愿書,此舉不僅讓現場工作人員驚嘆,更成為身邊人的美談。記者慕名前去采訪時,這對伉儷卻擺擺手說,自己只是給國家“省塊地”,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實踐的機會。從他們相視而笑中,記者不僅看到了這對夫婦志同道合的恩愛,更感受到了他們的無私大愛。
今年71歲的王惠玲和丈夫路保榮退休前都在城固縣運輸公司工作,夫妻倆在崗位上一輩子兢兢業業。退休后,他們定居在西安。近兩年為了照顧孫兒上學,又回到南鄭區生活。
到了約定的采訪地點,王惠玲已經站在門口等候了。雖然已過古稀之年,但她精神矍鑠,聲音洪亮。“我和老伴兒一直保持鍛煉身體的習慣,既然簽了志愿書,那就更要注意健康,保護好身體‘零件’。”她笑著說。
一般來講,老人的思想相對傳統,大多避諱談及生死話題,別說捐獻遺體,有的還抱著“入土為安”的舊觀念不肯火葬。那又是什么促使王惠玲和老伴作出如此“新潮”的舉動?
“以前只是通過報紙、電視,了解到遺體捐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。隨著年齡的增加,也萌動過想法。直到2018年,紅十字會在社區舉辦了講座,我才第一次詳細了解到這個事情,便堅定了遺體捐獻的念頭。”王惠玲回憶說。當她忐忑地向丈夫說起這個想法時,沒想到這個相伴一生的同事、朋友、戀人立即同意了,并表示自己會和妻子一起捐獻。
兒子路小科一直在外省工作,在電話里聽到父母的意愿后,沉默了許久,一方面是震撼于父母的舉動,另一方面也是擔心以后會擔上不孝之名,最后說了句“等我回來了再說吧”就掛了電話。此后老兩口多次和兒子溝通,言之以理、動之以情,終于得到了孩子的理解和支持。
王惠玲和路保榮一開始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捐獻,還跑去醫院咨詢。最后,老兩口通過多方打聽,才找到紅十字會,了卻了心愿。
“人身故后燒了可惜,捐獻遺體可用作醫學研究,身體可用的器官可以挽救別人的生命,又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延續自己的生命,這何樂而不為?也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,讓更多人愿意試著了解和接受這樣‘另類’的殯葬方式,能夠讓愛一直傳遞。”說完,夫妻倆開心地笑了。